财政补贴政策
财*补贴*策
财*补贴*策:即在结构失衡或出现供给“瓶颈”时,提供各种形式的财*补贴,以保护特定的产业及地区经济。财*补贴*策是国家协调经济运行和社会各方面利益分配关系的经济杠杆,也是发挥财*分配机制作用的特定手段。是世界上许多国家运用的一项重要经济*策。
财*补贴*策的内容
中国自50年代起实行的财*补贴*策,重点体现了国家保持社会*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稳定的要求。
①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中国的财*补贴大部分用于以粮、棉、油、猪为主的农产品价格补贴。同西方国家在农产品生产相对过剩的条件下,为了保持国内市场供求平衡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格和出口补贴不同,中国的农产品补贴*策主要立足于扶持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农产品的生产量。这突出地表现在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策以后,国家为了支持农产品价格改革的顺利进行,从而达到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目的,在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时,对农民实行了加价款补贴*策,并采取了销售价格不提或少提的办法,对购销价格倒挂的价差和企业经营性亏损实行财*补贴。因而,农产品补贴增长很快,在全部财*补贴中占居重要地位。
②稳定人民生活。长期以来从国家的具体国情出发,实行了保持人民生活基本必需品特别是粮油、猪肉民用煤等价格基本稳定的*策,并对城市住房、水电、公共交通等实行低租金、低收费制度,因此而发生的*策性亏损由国家给予财*补贴。或者,在提高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商品价格后,对职工或城镇居民给予适当的物价补贴。因此,中国的财*补贴具有绝大部分直接或间接用于人民生活的特点。
此外,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入过程中,适当运用财*补贴*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因价格和利益关系变动带来的矛盾,为价格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财*补贴*策的作用
财*补贴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可被用来实现多种*策目标,如对促进生产和流通的发展稳定市场价格、保障人民生活,以及扩大国际贸易等都有积极作用。但是,如果运用不当,补贴范围过宽,数额过大,就会超出财*的承受能力;如果补贴造成了某些产品的价格扭曲和企业的经营机制混乱,就会使之从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杠杆变为抑制经济发展的包袱。
财*补贴
财*补贴是指国家财*为了实现特定的*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它是国家财*通过对分配的干预,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支持生产发展,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物价,维护生产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利益。
术语解释
结构失衡是指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失衡。
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一种关系。
财*分配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治权力对国民收入中的剩余产品进行的分配,是财*资金筹集、分拨和使用过程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