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口径预算
全口径预算
全口径预算是指将全部收支纳入预算,并实行与其性质相适应的管理和监督。预算要做到体系完整、结构清晰、权责匹配、公开透明,意味着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的范围。
全口径预算的主要内容
预算法第五条规定:一般公共预算、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保持完整、独立。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与一般公共预算相衔接。
(一)一般公共预算
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二)性基金预算
性基金预算是对依照法律、行*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对国有资本收益作出收支安排的收支预算。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对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
全口径预算管理的概念及由来
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是财*收支管理向理财观念转变的深刻变革,新修订的《预算法》明确规定:“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对实施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监督提出了明确要求。
全口径预算就是将所有类型的财*资金收支都纳入统一管理,即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性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包括公共预算、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从这四个维度入手,维护预算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早提出:“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和对或有负债的有效监控。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预算的审查和监督”。2010年6月,财*部制发《关于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将全部预算外收支纳入预算管理。相应修订《收支分类科目》,取消全部预算外收支科目。从上可以看出,所谓的全口径预算管理是我国财*预算管理体制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特有名词,其产生与预算外、制度外收支的存在与发展是分不开的。全口径预算管理使目前预算外财*专户管理正式进入到法制性预算内管理,深化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形成完整地接受审查和监督的财*预算体系。把原本介于法定预算与预算外之间的模糊管理、模糊称呼的预算外财*专户正式纳入预算内。概括地说,就目前而言,全口径预算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原来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监管,还包括性债务和或有负债的监管,全部变为预算内管理。
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的举措
一、构建“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实现财*收入全面统筹。全面摸清财*“家底”。全面清查市级各部门和单位实有资金,对应纳入财*统管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及超过三年未清理的往来款项等开展集中清理。
二、创新“全周期”预算管理机制,实现财*支出准确统筹。构建全生命周期项目预算管理机制。所有支出以项目形式纳入项目库,构建项目储备、预算编制、项目审核、项目执行、绩效管理的项目全周期管理机制。将国库集中收付管理范围由财*性资金覆盖至所有资金,通过集中账户统筹归集调度,实现财*性资金和单位资金统一规范管理。
三、深化“全方位”绩效管理体系,实现资金使用高效统筹。多角度抓好绩效目标编制。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绩效运行监控、上年度绩效项目评价及上年度整体绩效评价结果“四挂钩”。
四、搭建“一体化”数字应用场景,实现财*信息协同统筹。高质量完成预算一体化省试点工作,专班化推进预算一体化数据覆盖、系统上线、数据互通等工作,在全省实现工作进度。建立统一的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以预算一体化“小切口”,推动预算管理全流程管控“大场景”。搭建单位账户监控平台,通过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和财*账户管理系统三方信息互联,对市级银行账户进行全过程、全流程动态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