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货币供给
实际货币供给
经济学术语实际货币供给是指剔除物价影响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若将名义货币供给记作Ms,则实际货币供给为Ms/P。货币的存量,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于整个经济中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money supply)是指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货币供给指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由家庭和厂商持有的和银行系统以外的货币总和。
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广泛认为具有货币性质。
一般认为,货币层次可以划分如下:
M1=现金+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支票存款;
M2=M1+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散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M3=M2+其他金融资产。
货币创造(供给)过程是指银行主体通过其货币经营活动而创造出货币的过程,它包括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款机制向流通供给货币的过程和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量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
货币
货币是指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一般等价物,其职能包括价值尺度、交易媒介、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交易媒介、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四种职能。
价值尺度职能,指货币可以衡量和表示商品的价值,也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一定的价格来表示。
交易媒介职能,指货币作为商品交易媒介物的功能。作为商品交易媒介物的货币具有以下特点:必须是真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的货币;不-定具有十足的价值,可以是价值符号,这就为以后纸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贮藏手段职能,指货币可以作为财富的代表被人们储存起来。
世界货币职能,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可以用于购买国外商品、平衡国际收支、进行财产转移、国际贷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