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型避税
结构型避税
税务术语结构型避税是指企业通过改变经营行为、组织结构、规模来获得税收优惠,从而实现避税目的。这里探讨的结构型避税主要是指企业财务行为选择的避税效应。
结构型避税的运用
企业投资、融资以及收益分配等理财环节为企业避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事实上,税收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十分深刻,企业可能因为税收的原因作出迥然不同的财务决策。另一方面,企业不同的财务行为也带来了不同的税负后果。
1、融资行为选择。融资环节的避税首先体现在企业对融资工具的选择。根据融资工具筹集资金的性质,融资工具可以分为权益资本融资与负债资本融资,税收使不同性质的融资工具所带来的融资成本和效率截然不同。
2、投资行为选择。投资环节避税空间非常广阔,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投资相关*策为企业避税提供丰富的节税资源。
3、收益分配行为选择。企业收益分配理财环节也存在较大的避税空间。
结构型避税和制度型避税的比较
避税可以分为“制度型避税”和“结构型避税”两种。制度型避税,其实质是对制度的一种利用,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对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策弹性空间的选择来实现减轻税负、增收节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由于这种避税利益主要是通过对制度的合理利用而形成的,故称之为“制度型避税”。
术语解释
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或税法允许的办法,作适当的财务安排或税收策划,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达到减轻或解除税负的目的。其后果是造成国家收入的直接损失,扩大了利用外资的代价,破坏了公平、合理的税收原则,使得一国以至于国家社会的收入和分配发生扭曲。
税收优惠是指国家在税收方面给予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各种优待的总称。是通过税收制度,按照预定目的,减除或减轻纳税义务人税收负担的一种形式。
避税效应源自于1977年部分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假说,指社会经济活动的当事人即纳税人为避免在未来的时期内缴纳税费或减少税费的缴纳,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应税收入进行调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