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项调整
账项调整
账项调整又称为期末账项调整,是指在会计期末结账前,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正确划分各个会计期间应得的收入和应负担的费用,为正确计算并结转本期经营成果提供相关资料,并对账簿记录的有关账项作出必要调整的会计处理方法。
账项调整的内容
账项调整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有关收入的账项调整:例如预收收入、应计收入的调整等;
2、有关费用的账项调整:例如预付费用、预提费用、固定资产折旧等的调整等;
3、有关税金的账项调整:例如各种应交流转税的调整等。
账项调整的必要性
账项调整的必要性体现在,账项调整按照应计制这一标准,能够合理地反映相互连接的各会计期间应得的收入和应负担的费用,使各期的收入和费用能在相关的基础上进行配比,从而比较正确地确定出各期的盈亏。
企业期末进行账项调整,主要是为了在利润表中正确地反映本期的经营成果以及正确地反映企业期末的财务状况。
账项调整的目的
账项调整的目的在于按照应收应付标准,合理地反映相互连接的各个会计期间中应得的收入和应负担的费用,使各期的收入和费用能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进行配比,从而比较正确地计算各期的损益。
需要注意的是,在期末进行账项调整时,虽然主要是为了在损益表中正确地反映本期的经营成果,但在收入和费用的调整过程中,必须会影响到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的增减变动,所以账项调整是有助于正确地反映企业期末财务状况的。
账项调整的收入和费用
账项调整是要把那些影响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在会计期末进行调整。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收入和费用的收付期和应归属期是否一致,存在着下列三种可能:
(1)本期内收到的收入就是本期已获得的收入,本期已支付的费用就是本期应负担的费用;
(2)本期内收到但本期尚未获得收入,本期内支付但不应由本期负担费用,如各种预收收入和预付费用;
(3)本期应获得但尚未收到的收入,本期应负担但尚未支付的费用,如各种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要求,对于后两种情况,需要在会计期未进行调整。
术语解释
结账,指本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的基础上,于会计期末按照规定的方法结算账目,包括结计出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各收入和费用账户的余额都变成零,以便计算下一会计期间的净损益。
权责发生制原则亦称应计基础、应计制原则: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一项原则。是指以实质收到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责任权责的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
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的账页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