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之一,它假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永远地进行下去,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倒闭。明确这个基本前提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方法。
如果企业长期亏损或投资失误,可能导致资不抵债,在严重的情况下会使企业不能在可见将来持续经营,企业的资产就不可以账面或公允价值入账,而要按市场售价进行投资减值。
持续经营前提
持续经营前提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持续经营前提使会计原则建立在非清算基础之上,从而为解决很多常见的资产计价和收益问题提供了基础。比如,如果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即可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进行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企业不会持续经营下去,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会计基本假设
持续经营是会计基本假设之一,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其中,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单位,一个会计主体是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任何单位或组织。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来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术语解释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是指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账面价值是指某科目(通常是资产类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备抵项目后的净额。如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减去相应的坏账准备后的净额为账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