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喜若狂

成语名字

大喜若狂

成语发音

dà xǐ ruò kuáng

成语含义

形容非常喜悦,欣喜若狂。

成语解释

指非常高兴或激动到了极点,甚至有些失控的状态。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人们在得到极大的好消息或者喜事时,表现得非常兴奋,无法自持的情况。

成语起源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屈原的大臣,他非常忠诚于楚国,但是却被诬陷谋反,被贬到了远离家乡的地方。当他得知楚国被外敌攻破后,屈原感到非常伤心和失望,于是他选择在汨罗江投江自尽。当地的百姓得知屈原投江后,纷纷划船出去救援,但是却无功而返。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每年都会划船在江上放鸭子,并且用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咬食屈原的遗体。这个活动后来就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习俗。而“大喜若狂”这个成语则是形容人们在端午节这个喜庆的节日上,表现得非常高兴和兴奋。

成语结构

四个汉字的固定结构,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

词语例句

1. 他得到了心仪已久的工作机会,简直大喜若狂。

2. 小明听说自己考上了理想的大学,高兴得大喜若狂,整个人都兴奋起来了。

记忆技巧

可以将“大喜若狂”与端午节的习俗相联系,想象人们在端午节放鸭子、吃粽子时的喜悦和兴奋,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成语延伸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喜悦和兴奋相关的成语,如“欢天喜地”、“笑逐颜开”等,扩大自己的成语知识储备。

成语造句

1. 我得到了全班第一名的奖状,我大喜若狂地告诉了爸爸妈妈。

2. 我被选中参加全国数学竞赛,我大喜若狂地准备着。

3. 我收到了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大喜若狂地和朋友们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4. 我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我大喜若狂地庆祝了一下。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整理,仅供个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