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旨相公

成语名字

三旨相公

成语发音

sān zhǐ xiàng gōng

成语含义

指一个人权力大、决定事情的,有时也用来形容一个人做决定迅速果断。

成语解释

三旨相公源于明代小说《水浒传》,故事中,宋江被招为梁山泊的晁盖部下后,晁盖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三旨相公”。这是因为宋江加入梁山泊后,对待事情总是三思而后行,每次做出决定前都要三次思考,所以被晁盖戏称为“三旨相公”。后来,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权力大、决定事情的,也可形容一个人做决定迅速果断。

使用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决策时迅速果断,或者指一个人的和决定的重要性。

成语起源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述了108位好汉组成的梁山泊的故事。在故事中,晁盖给宋江起了绰号“三旨相公”,这个绰号成为了成语“三旨相公”的来源。

成语结构

三旨相公的结构是“三”表示数量,旨表示命令,相公表示官职。

词语例句

1. 这个领导一向是个三旨相公,决策迅速果断。

2. 在公司里,他是个三旨相公,大家都听他的。

3. 这位老板是个三旨相公,他的决定很重要。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成语“三旨相公”:

1. 将成语的拼音分解为“sān zhǐ xiàng gōng”,并将每个字的发音和意义记忆下来。

2. 将故事情节和成语的含义联系起来,想象宋江被晁盖戏称为“三旨相公”的情景。

成语延伸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的官职系统,了解不同官职的权力与责任。

成语造句

1. 我喜欢当三旨相公,因为可以做决定。

2. 老师是学校的三旨相公,她的决定很重要。

3. 公司的总经理是个三旨相公,他的决策影响着整个公司的发展。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整理,仅供个人参考。